(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战斗地点可以发生在太空,也能发生在地面,进而形成了外太空的舰队战与行星表面的陆战两种主要的作战场景,但这种战斗命名方式,其实主要依据进攻方而定的。对于防御方而言,他虽然也进行了这种形式,但他所参战单位还有戍卫卫星的堡垒与防御平台,这部分防御武装是无法进行精准操制的。而在群星中,星系内军用太空港,轨道防御平台,以及部署在行星表面上的行星护盾与要塞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固定化行星防御系统,在行星外的太空中,军用化的太空港一般配备有相对单艘战舰而言极强的武器,繁杂的武器系统确保他不会被任何一种防御手段克制。当你牺牲主要功能模块来安装重炮与导弹舱或机库,又会使得太空港的防御力量进一步上升,传统的防御平台也继承了太空港的模块化武器挂载,这种通过多段建造不断扩展的太空港为未来的迭代更新与后期维护打下了便利。不过这样的手段有一个缺陷,模块的逐层扩展无法容纳超过单次扩展限度的设备。而大型战舰上的轴炮所需要的空间根本无法清理出来,这就催生出了一种专业反大型战舰的防御武器的诞生。离子炮, 它将挂载远远超过战列舰的武器。因为根本就不用关注跃迁与推进,所以它的能源可以完全供给给护盾与武器系统。泰坦级别的射线炮确保他能在首轮攻击中率先清理对方的大型船只,但由于防御系统必须依托主控军港来进行指挥,且锚定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制,所以这些先进反大型的离子炮在轨道防御中并不常见,但无疑是最优异的超远程毁伤敌方舰船的设备。当敌方舰队突破太空封锁,进攻行星表面时抵御轰炸的方式有行星护盾与要塞,他们会减少轨道舰队重轰炸带来的伤害,且要塞的存在会增加驻军与军队的防御能力,让这颗行星更加难以占领。但这种防御体系是以太空港为核心,而不是以殖民地为核心的,防御方所谓的关键点在于星系的控制权,而不是殖民地的归属。主要的防御资金消耗在了于太空内清除入侵的战,而不是确保殖民地。毕竟这个三位一体少了一个组成部分,地基反轨道能力,在大气层内打击高轨道停泊的战舰的能力。由于引力与大气层的影响,无论是能量还是动能武器都会出现极其严重的火力衰减,一味的依靠提高地基发射平台的功率来弥补火力的不足将浪费更多的资源,为何不造在高轨道上?地基武器虽然拥有绝对领先于平台的能量供应,但也有着防御平台一样的不足,无法规避突破防御系统的火力打击。高轨道的舰队打击地面防御部队简直轻而易举,就算是战舰严重损伤,如果某个舰长脑子一热,让无法继续作战的战舰以尽可能快的常规航行常规空间行进速度撞击行星表面,让个以万吨前面不知几个零计算的军舰突破大气层,开着加力,充当动能弹头轰击地表,结果也是毁灭性,所以当失去心星这一主要的守卫阵地,后面的基本已无反抗能力。反轨道嘛,很简单,让人造成伤害的射上去就行了。至于怎么射上去那就是各国航空航天技术跟部分军事技术的高低了,毕竟单就运载火箭,从V2上去到现在不过80年时间,但不得不说,地基反轨道能力,甚至是反高轨道能力,用原始的火箭把天上的玩意射下来,地联还真做到过!依托大型运载火箭在行星内发射,用多次发射弥补单次命中率的不足,进而毁伤处于轨道的未知单位。因为那时候他们只能这么做,海星的科考舰有幸感受了人类原始的反高轨道武器的轰击。并且这条科考船是有超光速引擎的,而且不是ISA那样有瑕疵的虫洞发生器,是真正的,可以稳定安全进入非常规空间的超光速设备,一枚射上去的核弹,改变的是一颗行星的未来,而驾驭他的种族,可以执剑整片银河,武运必张,方能有债必偿。